每年的三四月份,雨水漸多,尤其是南方到處都是濕漉漉的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人體容易變得不清爽,整天身困體乏、昏昏欲睡、精神不振、大便溏稀。其實,這些都是濕氣重的表現。

濕氣最怕這除濕花和祛濕粥
1、木棉花
3、4月,紅艷艷的木棉花在南方街頭爭相盛開,祛濕正好可以派上用場。中醫認為,木棉花味甘、淡,性涼,歸脾經、大腸經,具有清熱利濕、解毒止血的功效。在民間,木棉花也廣受歡迎。尤其是多濕多熱的嶺南地區,常有人去撿拾木棉花,回家曬干后,用來煮“祛濕茶”。經過曬干或烘干的木棉花,的確是一味藥食兩用的祛濕佳品。用木棉花來煲祛濕茶、祛濕湯,便是嶺南人地道的健脾化濕食療法。
養生推薦:五花茶
做法:取木棉花10克、金銀花5克、槐花10克、雞蛋花10克、野菊花5克,洗凈后沖泡,代茶飲用。
營養點評:五花茶具有清熱解毒、消暑祛濕的功效,可用于防治春夏時節常見的風熱、暑濕感冒,但虛寒者不宜飲用。
注:此外,暑濕天出汗多、煩熱,可單用木棉花煮水飲用。
2、茯苓粥
春季溫度及濕度變化大,健脾除濕去濁是這段時期的重點之一。能祛濕的中藥有很多,如薏苡仁、冬瓜皮等,但中醫師最愛用的還是茯苓。這是因為,像薏苡仁、冬瓜皮等藥物多寒涼,脾胃不好的人不可多吃;而茯苓性平,脾胃不好也可吃,而且足夠百搭。茯苓又稱為云苓,味獨甘淡,甘則能補,淡則能滲;藥性平和,既可祛邪,又可扶正。這就意味著,它利水而不會傷正氣,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。茯苓具有利水消腫、健脾安神的作用,可用于各種水腫、小便不利以及痰多的癥狀。同時,它還兼具健脾的作用,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、食欲下降、身體乏力、大便溏稀等情況。這可比薏米強多了。難能寶貴的是,不論是寒、熱、虛、實諸證,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,均可發揮其獨特功效。也正因為如此,茯苓成為醫家最常用的中藥之一,有“十藥九茯苓”之說。
養生推薦:茯苓山藥粥
材料:山藥60克,茯苓30克,粳米150克。
做法:先將山藥和茯苓搗碎,再用清水浸泡30分鐘,后加粳米同煮至粥爛,加冰糖適量調味,放涼后即可食用。
營養點評:茯苓利水又不傷脾胃,山藥滋而不膩、溫而不燥,兩者搭配做成粥,對脾胃大有益處,還能祛濕安神。
溫馨提示:體內濕氣過重會影響身體健康,要及時采取措施去除濕氣,避免對身體造成更大危害,濕氣去除之后也要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濕氣再次入侵。